2025年06月

21日

年轻妈妈对孩子身上不消退的小疙瘩不以为然,警惕!可能是血管瘤

经常遇到家长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宝宝来咨询,说宝宝刚出生的时候皮肤很干净或者只有个小红点,可是随着宝宝生长,那个红点越来越大,越来越突出,家长们俗称为“红胎记”。对于出现在宝宝的四肢和头面部的鲜红或暗红的“胎记”,还有身体突然长出的类似蚊虫叮咬的小红疙瘩,年轻妈妈们千万不要不以为然,这有可能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婴幼儿血管瘤。

可能很多妈妈听到肿瘤会吓一跳,谈“瘤”色变,其实不用太惊慌,此“瘤”非彼”瘤“,它是婴儿很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且比其他的良性肿瘤更“善良”。那么,婴幼儿血管瘤到底是一种什么”瘤“呢?

什么是婴幼儿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又称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由于胚胎期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病变为血管的汇集与增多,腔内充满血液,与循环系统相通,故名血管瘤。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病率约8%-10%。女婴较男婴为多,比率为2~5:1。60%的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颈部,其次为四肢和躯干,此外,身体其他很多部位也可能会长,比如会阴、咽喉、气管和内脏等。约80%的血管瘤为单发病灶,20%发展为多发病灶。

血管瘤的病因是什么?

胚胎组织造成损伤

血管瘤的形成是因为胚胎早期,由于胚胎组织受到了机械性的损伤,让局部的组织有出血的现象,最终造成了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它胚胎的特性细胞之中,其中一些分化形成为血管样组织,最后形成为血管瘤。

激素的刺激

研究表明,在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等情况可以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很多,所以女性激素很有可能导致新生儿患有血管瘤。

 

基因

很多专家认为,新生儿血管瘤的形成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体胚胎发育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在早期的血管性组织分化的阶段,由于其控制的基因段出现了小范围的错构,从而使其一些特定的部位组织分化发生异常,并且发展成为血管瘤。

血管瘤有哪些类型?

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多见于婴幼儿期,发生在面部及口腔粘膜表浅部位。由大量交织、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外观似草莓,微高出皮肤表面,颜色呈鲜红或紫红,边界清楚,压之可褪色,压力解除后,颜色恢复,也称为”草莓斑”。

海绵状血管瘤:见于面部及口腔粘膜深部,由扩大的静脉血管或窦腔所构成。外观呈紫红色,周围有迂曲、怒张的小静脉,柔软如海绵样,有弹性,挤压时缩小,撤压后即复原。

蔓状血管瘤:多见于四肢,由扩张的动脉和静脉直接交通的脉管畸形,病变区皮下扩张血管呈蔓状迂曲,有明显搏动和震颤,听诊可有吹风样杂音,表面皮肤呈暗红色。

混合型血管瘤:多发生在面颈部,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他类型血管瘤,两种或更多同时存在一起的良性血管瘤。

血管瘤是如何发展的?

增生期出生后血管瘤不断增生扩展,迅速向周围皮肤及深层组织侵犯,血管瘤的增生期一般时间为6~10个月。

 

稳定期血管瘤增长速度逐渐缓慢,随着幼儿生长,血管瘤缓慢增长,但增长速度仍比小儿生长快,血管瘤增生和退化交替进行,一般时间为3~6个月。

退化期一般1岁以后血管瘤增长速度缓慢下来,部分毛细血管瘤开始退化,少数患儿在5岁时可以完全退化。在退化过程中,毛细血管瘤颜色从紫红色或深红色转变为淡紫红色,以后颜色逐渐变浅退变为灰色,外形由饱满隆起转变为扁平至皱缩,皮肤组织纤维化。血管瘤消退后病变处皮肤可留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疤痕。海绵状血管瘤退化很慢,绝大部分不会自然消退。大多数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不会自然消退,只有部分草莓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在5岁以内可自然消退,超过5岁者很少有完全消退的。

山西长峰医院 太原
山西长峰医院是治疗血管瘤、肝血管瘤、鲜红斑痣的知名品牌医院。“加强血管瘤研究、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使命,晋通医院曾多次受邀国内知名媒体采...[详细]

多通道服务,就诊更便捷
Multi-channel service , visits more convenient

山长峰医院

太原市小店区晋阳街

服务热线:0351-3957655

山长峰医院 版权所有 如有转载或引用本站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晋ICP备15002860号-5 晋公网安备 140040号

投诉建议:0351-3957655 院区地址:太原市小店区晋阳街

本网站信息仅做健康参考,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具体诊疗还请遵照经治医师意见.

Copyright © 2025 ShanXi ChangFeng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